壹、聞慧修學:
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說:「華嚴云:『得無生慧,先賴多聞。』或聞經論所宣揚,或聞善知識之開示,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,是之謂聞。」
以上是說,欲破諸煩惱妄執,及成就無生法忍智慧,首先須仰賴聞慧,或見般若經論義理的宣揚,或聴聞善知識之開示,在見聞聽聞妙理的當下,即於心中播下智慧種子,以後再相繼薰修,以栽培自己的智慧善根,方能漸漸成就大智慧,這都是仰賴最初聞慧的修學。諸多經論,讚歎廣學多聞的重要。如《萬善同歸集》說:「多聞而成寶藏,積學以為智海。」由多聞而開展自心本具之智慧寶藏,由常學積集聞慧,終成大智慧海。《大悲蓮華經》說:「若得大智,以廣學為因。」《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說:「般若從親近善友,聽聞正法生。」
《大寶積經菩薩藏會》,深入說明廣學多聞之功德:「不聞於正法,
善惡何能曉;多聞解了法,多聞不造惡;多聞捨無義,多聞得涅槃;善聽增長聞,聞能增長慧;慧能修淨業,得義能招樂;聰慧得義已,證現法涅槃;淨覺法相應,證得第一樂;為世大光明,行菩提妙行。」
以上經文是勸勉眾生,於智慧妙法應該殷重「聽聞學習」,如是對於善或不善法,才能如實分辨了知,而決定不造惡法,勤修一切善法。如是漸漸增長智慧,有智慧才能了知如何捨煩惱,心得清淨,故能與淨覺法相應,獲得大智慧光明,破無明諸垢染,乃至證得第一樂之涅槃。並能自利利他,作世間之明燈,廣行利益十方眾生之菩提妙行,這都是從最初廣學多聞,而漸次成就之廣大妙德。
彌勒菩薩《辯中邊論頌》,開展出「十法行」的修學,其中前八法,即是聞慧修學之綱要。論頌說:「菩薩以三慧,恆思惟大乘,此助伴應知,即十種法行:謂書寫供養,施他聽披讀,受持正開演,諷誦及思修。」此十法行,略釋如下:
一、書寫:以至誠恭敬心,抄寫經文,於書寫中,薰習法義,印納於心,而得堅固正見種子。
二、供養:謂於佛典所在之處,應視如佛之塔寺,皆應恭敬尊重,以香華燈果等供養,因經論所在之處,即佛「法身」之處。
三、施他:於所聞法要,為他演說;或施與經卷,流遍十方;不專自用,但欲利他,使眾生皆成就智慧善根。
四、諦聽:聞善友開示,解說經法,深生愛樂,以清淨心,一心諦聽,深植善法種子。
五、披讀:於佛菩薩所說經法、論典,時常披閱覽讀,以薰習法義,增廣慧解。
六、受持:於佛菩薩所說教法,從師領受,諦信無礙,信受奉行。
七、開講:於佛菩薩所說正法,隨眾生根機,時常對人開示演說,破其疑惑,令生信解。
八、諷誦:於大乘經論經文的文句,以梵音清亮,常加朗讀誦習,進而背誦經文要義,使法義記憶於心,而引生對經義之正思惟。
九、思惟:以前八種「聽聞、見聞」之聞慧為基礎,常常如理思惟,即可漸漸觸類旁通,進而融會貫通,深入體會所詮釋言下之妙旨,而廣開慧解。並常正憶念,正思惟不忘,以生起觀修。
十、修習:以前面正思惟所得般若正見,常觀照身心世界,一切皆如夢幻泡影,虛假不實,如是安住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不住一切相,而生起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之大心,於行住坐臥中,精修串習,成就正念力、對治力,破除種種染著,降伏諸煩惱,開顯智慧之妙用,而成道果。
《金光明最勝王經疏》說:「此十法行中,前八種悉為聞慧,第九為思慧,第十為修慧。」此乃因聞慧,為思慧與修慧之根基,若聞慧不具足,不能開展出思慧與修慧,故廣開為八種聞慧勝行,以增上思、修二慧之修學。
貳、思慧修學:
蓮池大師說:「思慧者,既入乎耳,須存乎心,諦審諦觀,是何法門,是何義理,是之謂思。而言慧者,思即是慧,愚人雖聞,入耳出口,不憶想故。」
思慧是指聽聞正法後,信受領納於心中,詳細真實思惟觀察,此法門有何真實義?文字語言所蘊含的是何義理?如是心中如理思惟,融會貫通,而契會所詮釋言下之要旨,這即是思慧。若聞法後,未加以思惟,右耳入左耳出,心中不憶念思惟,則不能生起深入的思慧,心中不留堅固正見種子,則隨聞隨忘失。
多部經論讚歎思惟功德:《大寶積經》說:「若聞法已應正思,不可聞聲即取著。」所謂正思惟,是指能依經文法義而起正思惟,稱為如理思惟。若不依經文起思惟,但憑凡夫顛倒情見,或依個人主觀之偏見而起思惟,則可能墮入邪思惟。又不可聞法音後,執取語言相、文字相,此乃不善思惟,則不能生起思慧,有如執取「標月之指」,則不能見空中之真月。
《大悲蓮華經》說:「思惟即是助菩提法,成就斷疑故。」經又說:「若斷煩惱,以思惟為因。」這是說,正思惟能斷疑惑,而起正見深慧,能破諸煩惱,故正思惟即是助菩提法,若欲成就無上正覺,須善思惟所聞法要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「譬如病人,雖聞醫教及藥名字,不能癒病,以服食故,能得瘥病。雖聽十二深因緣法,不能得斷一切煩惱,要以繫念善思惟,故能除斷,是名繫念思惟。」
以上經文,是以譬喻作說明:譬如有人生病,雖聽聞醫生說吃何種藥能除病(這是比喻聽聞正法),但只聽聞藥名並不能治病,必須聞藥名而取之服食,亦即聞法後,如理思惟而起觀修,才能斷除煩惱病。由此開示譬喻可知,繫念思惟所生思慧,方能降伏煩惱。故聞法不能只是草草聽聞,或輕率閱讀經文,當善思惟法義,繫念不忘,生起思慧,對煩惱方能產生對治力。
參、修慧修學:
蓮池大師說:「修慧者,既深思之,宜力行之,是之謂修,而言慧者,修即是慧。」若欲成就大智慧,需由廣學多聞,進而深思法義,如法修行,生起與修慧相應之正念力,才能斷除煩惱,圓滿光明覺慧,而得大自在。
諸經論中,讚歎修慧功德:《楞嚴經》說:「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。」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「不以聞故得大涅槃,以修習故得大涅槃。」《華嚴經疏鈔》說:「欲階妙位,必資勝行;有解無行,虛費多聞。」
以上經論是說明:雖有多聞,若不於生活中,起觀照實修,則有聞等於沒聞,亦即有解無行,只是虛耗多聞之功,並不能得到真實利益,須以行門觀修,方得聖果妙位。
《華嚴經》菩薩問明品,說明為何已聽聞正法,心中仍產生諸多煩惱呢?這也顯示,聞法而不起觀修,仍不足對治煩惱習氣,須常於心中串習觀修,才能降伏煩惱。經文這樣說:「非但以多聞,能入如來法。如人設美饍,自餓而不食,於法不修習,多聞亦如是。如人善藥方,自疾不能救,於法不修行,多聞亦如是。如人數他寶,自無半分錢,於法不修行,多聞亦如是。如聾奏音樂,悅彼不自聞,於法不修行,多聞亦如是。」
以上譬喻中,「人之設美饍,人之善藥方,人之數他寶,聾人奏音樂」等,皆比喻聴聞正法。但這些人,仍是「自餓而不食,自疾不能救,自無半分錢,悅彼不自聞」。何以聞法後,不能自得法益呢?因為他們於法不修行,雖多聞正法,自己仍不能受用正法的功德利益,亦即不能破除煩惱,仍受煩惱之纏縛。由此可知,有如法修持的觀修,才能得真
實利益。
《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刹功德莊嚴經》說:「佛告舍利子:我由住不放逸故滿本願,由正修行故得大菩提。舍利子,若但言說而不修行,尚不能至聲聞之地,何況能得無上菩提。是故舍利子,菩薩應當要期真實如說修行,於諸學處,應如是學。」由上可知真實如法修學,聞、思、修三慧皆俱足,方得真實果德,若但言說而不修行,欲得聖果,無有是處。
《伽耶山頂經》說:「文殊師利言: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得菩提。善男子,如實修行者,如說能行故。不如實修行者,但有言說,不能如實修行故。善男子,諸菩薩摩訶薩,復有二種如實修行,何等為二?一者,調伏自身如實修行。二者,教化眾生如實修行。」
以上文殊菩薩開示,如實修行是指如佛菩薩所說,依教奉行,則能得聖果。不如實修行者,自己能言說諸教門,但並未依所說而真實修,這即是不能如實修行。文殊菩薩於此經中,開示多種如實修行,此處但引用二種:一者,能以般若慧觀,調伏自身諸煩惱,這是自利修行。二者,能以所學般若教法,開示眾生,令眾生對治自身煩惱,而得解脫,這是利他之修行。
有人問說,如何生起智慧的正觀覺照,以降伏妄想煩惱呢?
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說:「智光長者白佛言:世尊,修習正觀,有無量門,修何等觀,能伏妄想?爾時世尊告長者言:善男子,應當修習無相正觀,無相能伏妄想。唯觀實性,不見實相;一切諸法,體本空寂,無見無知,是名正觀。若有佛子,安住正念,如是觀察,長時修習無相無為,妄想猛風寂然不動,聖智現觀,證理圓成。善男子,是名賢聖,是名菩薩。」
以上經文大意:智光長者問佛,在無量觀門中修何種觀,能降伏妄想,安住清淨正念呢?佛開示應修無相正觀,亦即「空、無相、無作」三解脫門中之無相門,因修無相,心中無一切相,當下心即無一切妄想。眾生不能安住一心,妄想紛紛,想東想西,攀緣塵境,分別好惡,故不能現出清淨心性。今修無相正觀,《六祖壇經》說:「無相者,於相而離相。」了知凡所有相,皆是虛幻相,故心不住相而離相,心即清淨無相,無我相人相眾生相法相,亦無男相女相分別。「唯觀實性,不見實相」,唯觀性空,《法華經》說:「觀一切法,皆無所有,猶如虛空」,故不妄見為實有之相,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,故心不住相,心空寂無相。
「一切諸法,體本空寂,無見無知,是名正觀。」這是說,了知一切法全是緣起性空,一切法體性既然性空無相,故無所見,無所知,若是有見有知,則不是無相正觀,而是已住於相上,而起種種虛妄分別。《首楞嚴三昧經》說:「若無所見,是為正見,如是正見,無正無邪,若法無正無邪,無作無受,即於魔縛而得解脫。」這是說,一切法無所見,見而無見,才是與性空相應,才是正見。以無見之正見,故不分別邪正,亦不分別能作所作,故一切法不受,如是才能脫離塵境繫縛,於一切法得大自在。
最後說明修此無相正觀功德:能如是長時修無相正念,並安住無為法,無能為無所為,能所不二,則妄想分別,寂然不動,妄想停息,性空聖智現前,自心契合真如實相,心境一如,是名賢聖,是名菩薩。
肆、總說聞思修三慧:
一、菩薩行四法,修三慧:
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「菩薩即知有四種法,為大涅槃而作近因。何等為四?一者親近善友。二者專心聽法。三者繫念思惟。四者如法修行。」
此四法中,第一及第二的親近善知識,專心聽法,而廣學多聞,這是聞慧。第三的繫念思惟,聞法後心常思惟不忘,是思慧。第四如實修行為修慧。修此四法,具足聞思修三慧,破除諸煩惱,為成就不生不滅涅槃果德之近因。
二、三種根器之人,對應修三慧:
《大智度論》釋成辦品說:「行般若波羅蜜人,有上中下。下者聞般若波羅蜜,直信聽受,不問中義;中者既聞已,問義不能行;上者聞解能行。」
以上是說,下根器者。聞般若法後,能信受,但他智慧善根薄弱,尚未廣學多聞,故不能思惟法義,只聽聞而不能探究追問般若要義。中根者,聞般若法,能思惟解義,具思慧力,故能啓問般若妙義,但只停留思慧階段,不能如實修行。上根者,聞法即深解信樂,契會於心,起真實修行,常起觀照,順性起修,修而真顯心性,故能深得法益。
又中根與下根之人,如何進修成上根之器呢?下根之人,聽聞法後雖能信受,但聽聞或閱讀般若經論尚少,所串習般若正見種子不夠廣大,故不能引發思惟,須廣學多聞,久久串習,才能融會貫通,具足思惟力。中根之人,雖已具足思慧,但不能如實修行,此或因有所得心,生我慢心,故障礙修行;或未具菩提大心,故不能勇猛精進而修。行人當返觀自心,破除心中障礙,而學行普賢菩薩之大行。
《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佛讚智者頌言:「勇猛勤精進,遠離一切相,我慢悉皆除,是名真智者。」這是修般若者之金剛句,當奉持修學。